德国总理朔尔茨首次访问中国,随行的还有一个德国经济代表团。这是朔尔茨在中共二十大后献给中国的政治大礼,但不等于朔尔茨政府对华政策遵循默克尔的轨迹;虽然有默克尔的痕迹,但已回不到默克尔对华政策的老路。根本原因是中西方关系已经发生了原则性的改变。
这一改变的特征是,世界格局既有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经济上留下的互依互存、深刻又难以抹去的烙印,又有后冷战时代结束而形成的中西方政治对立。互依互存的经济关系,总要求决策者能顾及经济利益,继续发展中西方经贸关系;政治的对立则迫使决策者为长期利益,寻求供应链的安全和弹性,寻求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和投资关系。
朔尔茨本人面对这样的格局举棋不定。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政府对俄乌两国的决策左右摇摆,朔尔茨对乌克兰军援的积极性远不如波兰等小国,更比不上美英。许多德国政客公开承认他们看错了普京的真实面目,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也道歉,称利用贸易和能源与莫斯科建立桥梁是错误的。但这只是在价值观层面的反应。在美国号召西方盟国全力支持乌克兰、制裁俄罗斯之际,并不积极主动,军援的实际行动很迟缓,反映了德国很难割舍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