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间,外界对中共权力结构的解读主要集中于“派系”两字。“派系”的解释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出现政治事件,新闻评论的第一视角大多是“这是谁的人”而非事件的本质。在学术界,相对应地发展出了一个重要的文献分支:精英政治学(elite politics),重点研究的是官员之间的派系特征和权力分配。经过史宗瀚(Victor Shih)等学者的努力,对于中国的精英政治,学界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分析框架,包括构建了以同学、同乡、同事为基础连接的关系网络,并与“锦标赛理论”(Tournament Theory)在官员晋升、经济增长等话题上互相争夺解释权。

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的这一切,在经过中共二十大后,已是一地鸡毛。再也没有了我们所熟悉的团派、上海帮、太子党,七个常委全部是习近平的忠实追随者,或是早就身份模糊的理论家。这个结果不仅出乎大多数观察家的意料,怕是政治老人也直到最后一刻才恍然大悟,可惜为时已晚。

30年的改革开放和分权化,在为中国带去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刻画了一个复杂的派系政治。从形成上看,大的派系可以依赖共青团这样的组织为载体,由多个子派系合并而成;也可以出自某些特定的工作经历,反过来向各个地方开枝散叶。为了生存,一些相对独立的小派系选择在地方和中央部委之间穿梭,游走于各大派系之间。如中石油就和四川、青海绑在了一起;而金融、电力等其他基础产业也都被派系占了山头。一时间,九龙治水、各管一方,中央的号召力下降肉眼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