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国营大食堂复兴的报道充斥网络,似乎有人欢喜有人忧。笔者希望从立足美国观察中国的角度,贡献一点视角和分析。

笔者2019年夏天曾经带孩子入住北京前门饭店,因为那里的剧场每晚有京剧表演免费供住客欣赏。当然,上座率和20多年前笔者记忆中的盛况相比,已经算是门庭冷落,但对于生长在美国的华二代儿子来说,倒也聊胜于无。在饭店附近的虎坊桥、天桥一带,笔者注意到一些小型便民超市,和便民早餐餐馆,还专门带孩子去逛了一下,也吃了一次早餐。如同笔者多次指出,中国城市日常生活服务的便捷的确超过美国。虽然当时没有专门“采访”,但是假定这些干净整洁、价格亲民、出门就到的非连锁超市和早餐店的设立,有政府的刻意规划或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确实不失为善政一桩。

另外,公营性质的食堂如今似乎都是一种城市现象,也没有强制性,和当年人民公社大食堂的乡村特质和强制性质,似有很大不同。一些研究显示,大跃进期间集中兴办又带强制性的农村大食堂,导致一些山区农民不得不长途跋涉去吃饭,把时间荒废在往返途中,还不说剥夺自主烹调权利的荒谬,以及食堂对食物资源的控制和浪费,结果完全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