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济史学家的计算,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不久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约占世界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比当今美国的占比还大。然而它的产出几乎全是维系农业文明社会所需要的,所用的技术也都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已臻完善、再无发展余地的。于是,在蓬勃的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工业化生产力很快就将中国远远甩在后边,开启了中华民族艰难的追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面要忍受“百年国耻”,一面要在文明和社会形态上进行艰难的脱胎换骨。但物质意义上的“富国强兵”一直是不变的主题和追赶的核心。

历史上失败的弯道超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实现了政治整合后,雄心更大了——不仅是“赶”,“超”也提上了日程。改革开放前,中共领导了两次硬性弯道超车,但都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大跃进是企图在经济建设上,在很短时间内“超英赶美”。文化大革命则企图在精神世界上远远抛开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腐朽堕落,使社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比如毛泽东的“斗私批修”和当时流行的“狠斗私字一闪念”,都是为了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二者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太落后,物质基础太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补课资本主义,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融入国际资本主义体系的办法,来迅速打下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毛时代的“精神原子弹”被撇在一边,经济增长是焦点,赶超也集中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对比上。于是,近些年来关于中国的名义GDP即将超过美国(据有的计算,购买力平价GDP已经在2014年超过美国)的说法,令中国国内一派欣喜,在西方则是一片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