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兴师动众推行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出现宣传与政策背驰的现象:一方面国家卫健委官员和医学研究描述现时冠病疫情只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无症状,少数轻微症状“吃盒莲花清瘟胶囊,几天就好”“重症率、死亡率极低”,力图消除民众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各地却持续动辄封区停工,无休止的进行全员核酸检测。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超过疫情本身,对国计民生带来损害,造成百业萧条。

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尺度看,“动态清零”所采取的做法产生了一些方向性、路线性的偏差。

第一是损害经济。改革开放多年来,国际分工令中国逐渐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三年的抗疫忽视了经济运行规律,严重冲击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光过去一年,在“合成谬误”的影响下,房地产业陷入深渊,电子科技商务一落千丈,餐饮业哀鸿遍野,旅游业叫苦连天,村镇银行、城市银行陆续爆雷,七家A股航空公司出现巨额亏损。与此同时,韩国三星680亿美元产值由中国转往越南,日本东芝关闭在中国23座城市的25家分公司。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缩影的东莞人去厂空,作为地标的深圳罗湖商业城,昔日人山人海,如今一片沉寂。31个省市自治区乃至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庞大,上半年已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约1万9100亿新元,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