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1月17日在曼谷举行会谈,这是中日领导人时隔三年首次直接互动。中日作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又都是本区域和世界重要国家,会谈对双边关系和区域都是积极的安心信号。与此同时,中日一些老问题仍然是影响双边关系的突出障碍。此次中日首脑曼谷会谈也与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对中国进行双边访问,形成鲜明对比。

德日比较视角下的日本自我认知

为什么朔尔茨对中国进行了双边访问,而岸田则是在第三国和中国领导人会谈?日本作为中国近邻,又是亚洲唯一的西方国家,作为沟通西方和中国之间的桥梁符合日本战略利益。按理说,二十大后第一位访华的西方国家领导人应该是日本而不是德国。从历史上看,日本也曾起到这样的桥梁作用,例如1989年六四事件后西方国家制裁中国,日本在七国集团(G7)峰会上主张对华接触,当时的首相海部俊树也是首位访华的西方国家领导人。

笔者认为从外因角度看,日美同盟下,日本受到的美国战略压力比起有欧盟庇护的德国大得多,战略自主空间受限更大。作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盟友,双边同盟的一对一结构下,美国的战略方向直接对日本呈现直线式压力。近年来,美国对华关系朝着意识形态化、对抗、遏制和打压的基本方向推进,日本领导人想在对华关系体现战略自主,会被美国怀疑,还会受到国内保守力量攻击,因此战略追随美国便成了“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