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北半球开始进入隆冬,可就在开启寒冷模式的这一刻,自冠病疫情暴发以来一直严格实行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中国大地,如冰河迎来春汛,一夕放开,势如破竹,山呼海啸。自12月1日首先从广州、昆明、石家庄等地传出破冰之声后,下来短短五天,多地纷纷跟进,解封放开。12月7日,政府发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如同解封有力的助推器,短短几日,解封浪潮一泻千里,大地一朝换了天日。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解封关乎全球经济动向,多少国家多少人都对这一天的到来望眼欲穿。去年,若非奥密克戎来袭,中国在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下已是全球最安全之地,也是疫情发生后全球经济最早恢复的国家。原本期望疫情在德尔塔毒株过后中国就此继续好下去,不料,奥密克戎的来袭让中国防疫措施再度收紧,重回封控且愈演愈烈,竟至于到日日核酸、码上加码、就地封控的荒谬地步,从封城到封控再到静默,用词变了,而隔离和禁足的实质没有变,且时间越来越长。解封无期,民众沮丧。

有关解封的传言在此前已非一日,最一致的说法就是今秋中共二十大后。果不其然,二十大后的11月11日即出台了“二十条”,然而并没有带来预期的解封与放开,随着疫情大幅反弹,“二十条”带来的乐观情绪旋即消失,解封与放开的节奏很快便代之以矛盾与纠结:一方面,国际航班大幅增多且取消熔断机制,多地开始叫停全员核酸,将冠病定义为“自限性疾病”,教育民众奥密克戎不可怕的推文和视频不时在朋友圈出现,包括权威机构发布的权威专家言论的视频,一切都貌似放开;另一方面,多地收紧防疫措施,封控静默一日紧似一日,市民在风雪中大排长龙做核酸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中无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