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的中共二十大结束仅月余,中国政府即于12月7日宣布“防疫新10条措施”,倏忽之间放弃坚持了近三年的“清零政策”,顿时海内外一片哗然。如此在缺乏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先进疫苗的覆盖、人民心理建设等准备不足之下,一举“放开”所引发的“疫情大海啸”,导致老龄群体陷于危难之境地,以及全国医疗挤兑乃至殡葬挤兑现象等,均为冠病肆虐全球以来世间极为罕见的光景,世界卫生组织也因此发出“非常关切”的警讯。

“动态清零”为体现制度优越

三年来,尽管全世界都在面对冠病病毒的传播,中国采取的措施堪称别树一帜,无论是一日复一日的“坚持清零”,还是几乎毫无准备下的“突然放开”,都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为了维持举世无双的“清零政策”,中国社会因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包括酿成无数的次生悲剧。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中国14亿人口毫无例外地被置于动态清零的环境,且延续了近三年之久呢?

一言以蔽之,当局之所以直至二十大仍毫不犹豫地坚持动态清零政策,就是为了延续疫情暴发后一度传为佳话的“中国故事”,以体现和维持中国在“制度上的优越性”。重点是,坚持了近三年的动态清零,到头来,有在国内社会广泛成为“制度自信”的强有力事例吗?有在国际社会竖立起中国制度优越性的形象吗?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今天依然还竖起拇指,称颂中国的清零政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