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者曾昭程博士去年11月在《联合早报》副刊发表的一篇文章,“大陆是漂浮的岛屿——新加坡、1990年代与王安忆南来寻根之旅的启发”,通过学术研究,对当下新加坡华文华语的境况进行深刻的反思。王安忆是中国上海知名作家,父亲王啸平担任过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王啸平1919年出生于新加坡,活跃于新马戏剧界,1940年离开南洋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之后长期在中国生活,经历被戴上“右派”的帽子、文革,离家半个世纪后才回到南洋。

中国把王啸平看为“归侨”,而昭程提出把王啸平看作“离散的新加坡人”。他也从王安忆的小说和她1991年到新加坡参加《联合早报》第五届“国际华文文艺营”展开的寻根之旅,把新加坡重新放置在当年全球华语世界的时空里。昭程提出:“回头对比,新加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华语世界里却占据相对重要的文化位置。面对目前边缘的处境,新加坡如果想在华语世界中重新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除了顺应国际局势,下来可以考虑在观念上做出怎样的调整?”

昭程的问题有个“如果”。我们首先得假设新加坡希望在华语世界中重新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才能谈到在观念上做出调整。这是个要求有视野与自信的大题目,牵涉的不是华文教学的问题,也不单是文化的问题,它与国内外的环境、地缘政治变化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