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1月14日言论版的文章《左右夹攻 泰然自若——虎年岁末“被选边”的<联合早报>》,谈及《联合早报》在中美博弈中躺枪,有人批评其“亲中国”,也有人指责其“反中国”,我不仅心中哑然:原来《联合早报》也面临这般左右为难的境地。对于经常撰写时事评论的笔者来说,这种处境与我心有戚戚然,因为我们的评论文章时常会面临同样处境。
作为在大学里教授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我的职责是告诉学生如何去报道和传播这个世界的信息,针对热点事件敢于发声,是我一直鼓励学生去做的。但遗憾的是,独立的声音似乎在舆论界越来越少,人们总是被迫选边站,在越来越严重的对立中,特别是社交媒体冲击下,情绪化的极端言论有越来越大的市场,而无明显立场的温和中立声音越来越弱。
撰写评论文章投稿报刊,是我多年来形成的习惯,这样可以让我在教学和实践中找到平衡,不至于完全脱离专业实践。最近一年,因为访学原因,我一直待在南洋理工大学,这期间也在《联合早报》上发表了几篇评论。这些文章的写作初衷,除了个人习惯外,就是有时候心里有些想法不吐不快,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喜也好悲也罢,只是个人真情实感的抒发,下笔时根本考虑不到左右之争。评论中难免会有批评之处,但我认为,批评不代表反中国,夸赞也不代表亲中国,这里没有政治考量,完全是就事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