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因为主演电影《刘三姐》而声名远播东南亚的中国艺术家黄婉秋3月4日去世,不少本地老一辈国人表示沉痛哀悼。如果不是对文史资料较有兴趣,即使是我这样的中年人,也不太能够想象约60年前,此片在新加坡热映时万人空巷的场景。这其中既有极其复杂的文化与政治背景,也反映了整个亚洲东部政治版图的急剧变迁。

姑且不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刘三姐”的艺术原型,现实中的这部影片,虽然制作于中国管制相对宽松的1950年代,但背后经过改造而具有的政治意图依然明显。女主角被刻画为受地主阶级迫害的形象,所以1960年毛泽东在观看汇演后,把它定调为“刘三姐反压迫,是革命的”,这算是给此剧作了政治背书。就实质而言,它与同样脍炙人口的《白毛女》等属于同一类型。

我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刘三姐》被人有意无意加上的政治符号。根据1962年《星洲日报》8月31日的报道,1962年8月30日晚,人民行动党在芳林公园举行集会,呼吁民众投票支持新马合并,等到秘书长李光耀演讲时,对面传来由麦克风大声播放的《刘三姐》电影插曲,报纸写道:“与李光耀的演讲遥遥相对,打成一片,大会于是顿时受到扰乱,无法进行。会场亦受到骚乱,尖叫声,鼓掌声,一时引起相当的纷乱。”这段小插曲对于我们理解当时新加坡人热追《刘三姐》的政治背景,不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