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挪威裔美国社会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透过撰写《有闲阶级理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阐述不少关于人类社会进化的概念,其中包括“显著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显著性浪费”(Conspicuous Waste)“金钱性效仿”(Pecuniary Emulation)“金钱性挣扎”(Pecuniary Struggle)等等。
根据凡勃伦的叙述,有闲阶级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社会分工的开始。简而言之,在社会分工之际,部分人士在跻身社会顶端后,就开始不做生产性的贡献,而是取诸社会,度有闲之日。渐渐地,有闲阶级会借着“显著性消费与浪费”来展现自我的优越感。
对于凡勃伦而言,有闲阶级属于未开化的野蛮现代人。在野蛮时代,人类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可称之为“所谓更高的精神追求”,但那是一种劣根性的追求,它引导人类为财富和名誉而斗争。随着时间推进,这种天性形成一种“引力波”,并与现代人的“脑电波”产生共鸣,逐渐成为社会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