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新加坡广东移民省籍认同 ——海唇福德祠牌匾再解读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在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移民社会,海唇福德祠是一座重要的庙宇。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历史悠久。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福德祠多称为大伯公庙,供奉福德正神为主神。自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华人所建最早的三座大伯公庙宇为海唇福德祠、丹绒巴葛福德祠与峨槽大伯公庙,其中以海唇福德祠年代最为悠久。更重要的是,当南来拓荒的华南移民在英殖民政府统治下的新加坡重建新家园,海唇福德祠曾扮演重要的角色。林孝胜在《新加坡华社与华商》一书的研究中指出,在19世纪由福建帮与广、客、潮、琼联合阵线组成的两极性帮群政治架构中,海唇福德祠是后者的总部。近来笔者在研究中重新研读保存下来的海唇福德祠牌匾,对19世纪上半叶的新加坡广东移民社群有一些新的思考,故撰写此小文就正于方家。

海唇福德祠的由来与保留下来的牌匾有关海唇福德祠的由来,刊载在1960年《福德祠绿野亭沿革史纪念特刊》中的陶公铸《福德祠绿野亭沿革史》一文,有以下阐述:“据前人所述,当日神座为一长者之坟地,初不过陋小而仅具规模。后以声灵显濯,远近蒙庥,遂至祈祝者日众。及道光甲申,乃集众而扩建之,并为属人多谋福利之事,由是香火日盛。历三十年,至咸丰甲寅,庙宇为风雨剥蚀,已有瓦毁墙倾倒之叹,同人等又复合众议而开劝捐之规,藉彩香以成蜜,募集巨资,大兴土木之工重新建设,历岁而功峻,庙貌焕然而聿新矣。”

保存在海唇福德祠内的牌匾,是研究19世纪海唇福德祠的另一类重要金石文献。这些牌匾共计14块,均以中国清朝年号纪年,时间上从道光甲申(1824年)延续至咸丰丁巳(1857年)。其中道光甲申纪年的有两块。其余12块匾额均与咸丰甲寅(1854年)庙宇的重修有关,其中有一块匾额纪年为咸丰甲寅,另有九块为咸丰乙卯(1855年)所赠。还有两块来自咸丰丙辰(1856年)与咸丰丁巳(1857年)。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