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去年1月13日,在刊发于《联合早报·言论》的一篇题为《美国通胀恐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文章里,我就预警道:“如今,美国再次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中,为应对物价上涨,美国人民将不得不将手中货币,重新转移到消费品这样的低级生产领域上来,这对未来美国的资本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对美国经济也将是一种巨大挑战。又基于美联储是世界的央行这一客观事实,它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那么问题来了:美国的通胀来了,全球经济危机还会远吗?”
其后,去年6月3日我在自己设在中国《人民日报》下属《证券时报》的专栏《和而不同》上,刊发了一篇题为《紧缩之后,美国经济会否重蹈1937年覆辙》的文章,再次重申了上述观点。文章里我提到:奥巴马政府的首席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会现任主席克里斯蒂娜·罗姆(Christina Romer)于199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大萧条缘何终结?》的论文,认为大萧条的终结,主要应归功于当时宽松的货币政策——从1933年到1941年之间,美国货币流通量激增,名义利率虽一直为零,但实际利率却从30年代初的正15个百分点,跌至负的10个百分点,这说明当时通胀率是很高的。因而,在罗姆看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才是终结大萧条的唯一原因。
当然,前提是货币政策必须长期处于极度宽松、通胀率极高的状态。否则,只要货币政策一收紧,经济立马熄火。就这点而言,罗姆本人有着异常清晰的认识。2009年,她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来自1937年的教训》(The lessons of 1937),文章写道: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四年以后,经济复苏快得不可思议。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年均超过9%,失业率也由胡佛时代的25%下降到1936年的14%。抛开二战,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快速而持久的增长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