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政府将扩大内需定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并特别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无论从短期经济复苏,还是长期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都非常必要。但是,对于选择用什么方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却存在不同意见,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究竟想要构建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疫情期间严格的清零政策导致居民消费下滑。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带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严重放缓。作为经济复苏的手段,提振消费刻不容缓。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另一项工作重点,即更大力度地吸引和利用外资,也和扩大消费息息相关。2016年以来,在华外资的内销规模已经超过出口。在中美对抗进一步激化的背景下,外资是否愿意继续留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市场能否持续增长。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战略。扩大内需,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消费市场,正是确保这一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必须指出的是,恢复和扩大消费,不能仅仅期待疫情之后的刺激政策,更要作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来解决。中国最终消费支出的GDP占比常年保持在60%左右,不仅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和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有较大差距。这些国家的消费支出都占到GDP的70%以上。为什么长达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没有带来消费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