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须看场合,说话也一样,就连口音也随着对象与情况的改变而切换。无论是有意或不经意,我们时常在不同生活情景中做这样的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
之前拿着话筒在街头上做公众访问时,我潜意识地会以语法错乱、咬字不完整的华语与受访者交谈,以为这么做能拉近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下一刻,我换上正经八百的神情与语气,努力用我所认为的标准发音,在摄像镜头前完成记者现场评述。好几次我事后剪辑新闻片子时,听到自己两种几乎截然不同的口音出现在荧幕上,不禁感到尴尬与别扭,同时也自我质疑是否有必要如此戏剧性地切换口音。
除了看得见的外表特征,当与陌生人首次见面时,对方以什么语言交谈、一字一句里透露了什么样的口音,也是我们习惯性“打量”对方的标准。在这个判断与辨识的过程中,我们想知道对方是否是熟悉的“同类”,或是与我们背景迥异的他者。
请订阅或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