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纪赟:民族、翻译与族群文化的敏感性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在新加坡今天的现实情境里,对华人族群的任何整体评估,依然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在英语翻译为汉语的过程中,所可能失掉或者扭曲的内容,再加上不经意的口语,往往就会成为社会舆论的引爆点。

最近《联合早报》连载本地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的中译长文《何谓新加坡华人》(What Does it Mean to be Ethnically Chinese in Singapore?)首先应该注意,这是王教授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耶鲁—国大学院于月前一次公开演讲的讲稿,而非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学术论文。其次,原讲座使用的语言为英语。这两点,对于我们接下来的讨论非常重要。

演讲中,王教授抓住一个对于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情境皆具重要意义的议题。他将新加坡的“华人”与“华人性”,置于一个放大了的东亚与东南亚历史脉络中加以梳理,也只有通过追索这两个相互依存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才能凸显如何处理新加坡华人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对这一特殊群体要如何方能自我定位。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因此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自我认同,就与新加坡的国家精神构建密不可分。但这个华人主体,却又处在一个非华族文化为主的东南亚区域之中。并且,在新加坡华人以及其他种族立国的过程中,远洋贸易与欧洲文明也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且为新加坡的立国提供了制度性架构基础。在这个新加坡国家建设的漫长征程中,在民族主义精神驱动下的华人群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势崛起,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又与中国的发展有着微妙的联系。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