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彪先生在5月6日《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文章《以“北平模式”统一台湾?》,提出“眼前难以再现北平模式,倒不是现在没有傅作义”,但“中国大陆不容易找到适合私下谈判的台湾对象”。看来林先生并未深入研究过平津战役,不了解“北平方式”形成的条件,因此文中提法有可商榷之处。目前难以在台湾再现“北平方式”,关键问题并非能否找到适合“私下谈判”的对象,而是能否创造出“北平方式”的条件——尤其军事条件。
有必要指出的是,1949年以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等使用的都是“北平方式”而非“北平模式”。除“北平方式”外,他们还提出了“天津方式”与“绥远方式”。朱德在1949年4月11日指出,“天津方式”是指“对不投降而顽抗的敌人坚决消灭”;“北平方式”是指“迫使敌军用和平方法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绥远方式”是指“在边远地区及无关紧要地区,可以暂时保留一部分国民党军队,以待日后改编”(参见《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北平方式”的真正核心问题,并不是找到傅作义那样的“和谈”对象,而是使傅作义从不愿意转为愿意“和谈”(乃至签订协议)——这主要涉及“北平方式”的军事前提。实际上,1948年11月下旬平津战役开始时,傅作义对“和谈”仍缺乏诚意,但他后来又是如何不得不走上“和谈”之路,乃至最终签订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