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最近成为国际社会的热词,似乎也成为潮流,不少国家将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作为摆脱困境、应对危机的良方。这个名单看起来还越来越长了,包括巴西、委内瑞拉、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纳、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等等。能体现美元地位的两项指标,也有着相应的表现,如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2023年3月全球货币支付数据统计显示,美元的支付份额在全球占比为41.74%,相对于最高时85.7%的份额少了一半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公布的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约为12万亿美元(约16.2万亿新元),其中美元占比58.36%,是近几十年的新低,相对于巅峰期下降了27%左右。似乎全球范围内的“去美元化”正在加速发生。
只是全世界务必要清楚的一件事是,美元的主导乃至霸权地位,曾经是人类的一致需求,是对金融战争严重后果的反思共识,也是二战后国际社会共同维护的全球体系的核心架构之一。今天所谓的“去美元化”趋势,尽管得到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但真正能够有效“去美元化”的国家,恐怕还是美国自己。
货币的产生从来都伴随着权力和责任,一国的主权货币如此,全球流通的国际货币也是如此。美元在二战结束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充分享受了作为国际货币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到尼克逊政府时发现,由此承担的责任须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于是他们果断地选择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康纳利还因此留给了世界一句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