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

殖民时代物品如何归还?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时下的德国科隆,因为非洲研究欧洲会议的关系,进入持续近两周的非洲文化节模式,从科隆大学开始,延伸至全城多个博物馆、剧院、艺术空间,6月初两周的德国科隆将密集讨论有关非洲的文化、经济、历史、能源、发展等议题。而围绕欧洲殖民时代占据非洲及世界多地的物品归还这一世纪发问,得以重启。

从5月30日开始,围绕馆藏文物,劳滕施特劳赫博物馆进行了“展中展”形式的内嵌对话展览,通过声音、装置、影像、讨论会等形式,策展人在德国著名民族志学家威廉·乔斯特(Wilhelm Joest)的人类学、人种志藏品的基础架构上,植入了大量当代性、互文性、去殖民式对话。虽然这些展览有着非常深厚的学科史因素,涉及人类学的学科原罪,现代学科建构过程的跨文化、跨物种杀戮罪因,欧洲发展的现代原罪,世界新秩序的可能等问题。

用普通受众的眼光看,实际上在讨论几个具体问题:既然意识到某些学科在建构过程的不公平性和内在残忍,我们现在的学科发展如何改弦更张?欧洲建立的政治、文化、经济秩序,是以全球南方国家的制度崩溃、文化凋零、个体死亡为代价的,是否应该启动赔偿程序,如何设计一个公平而持续的赔偿机制?谁是赔偿的主体?如何创造一个后殖民的解决架构,让所有的当事国家、族群、文化群体能够进行真正对话,而非简单的罪与罚?欧洲现代博物馆中大量源自全球南方国家和全球化边缘国家的物品,大部分是通过杀戮劫掠而来,这些物品是否应该或如何物归原主?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