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开战已经快一年半了,双方仅在巴赫穆特这个绞肉机中就拼杀了10个月,而且战事仍在继续,到完全收复失地为止,我们不知道双方还要在此付出多少人命的损失。据称,截至5月21日,双方在此地的伤亡就已高达15万人。因此,巴赫穆特可当之无愧地成为二战以后最残酷的城市争夺战,也使欧洲人再一次重温了一战的“凡尔登战役”的惨烈。从开战到目前为止,双方军民总伤亡估计已达百万,而且更大规模的伤亡可能在已经拉开帷幕的乌军全面反攻与俄军拼死防御的白热化战争中,继续刷新血腥纪录。

当我们看到一座座像马里乌波尔和巴赫穆特这样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城市废墟时;看到数百万的乌克兰平民逃离家园,流离失所,眼中充满惊恐与绝望时(自俄乌战争以来,估计乌克兰有1760万人需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其中仅欧洲就有超过800万来自乌克兰的难民);当我们看到无人机拍摄的士兵在战壕中垂死挣扎的视频时,内心会受到何等强烈的冲击?当我们看到6月6日乌克兰卡霍夫卡水库大坝被炸毁后所引发的环境、生物和人道危机灾难时,会不会想到下一次升级的灾难会是什么?

绥靖政策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这一切都迫使我们回到开战前,回到俄乌矛盾冲突乃至局部战争的缘起,去认真思考人类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灾难。为什么会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还要如此血战?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谁又应为此负责?除了俄国人尤其是总统普京仍深陷沙俄传统观念而难以自拔外(见拙论《俄乌观念之争》,《联合早报》去年5月6日言论版),西方政客显然也应为其一贯对俄奉行的愚蠢的绥靖政策(appeasement)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