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5月27日刊发的金建国先生《人民币无法取代美元》一文指出,“美元的主导地位依旧稳固”,并引用“中国最准的分析师”洪灏的观点——“中国GDP将在2033年超过美国,但预计到2050年美国将再次反超中国”,最终得出结论:“去美元化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对外战略,但遗憾的是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看不到这一结果。人民币国际化永远也走不到取代美元的一步。”
人民币正在努力实现国际化并试图取代美元,是国际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是,中国认定美国及美元霸权开始不可逆转地衰弱,中国政府力图抓住时机主动出击,推动人民币取代美元以成为世界货币。换言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在对本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高度自信的基础上,挑战美国和美元的霸主地位。笔者认为,这类观点严重误读了近年来尤其是俄乌战争以来,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
第一,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对冲美元霸权对中国经济构成的巨大风险。俄乌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将俄罗斯部分银行踢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2022年6月,美国财政部宣布冻结300亿美元(约404亿新元)俄罗斯个人资金和3000亿美元俄罗斯中央银行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