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篇关于日本富山县高冈市的云龙山胜兴寺维护保养情况的报道,提到日本在对传统建筑修缮方面所面对的传承等问题。舟山总史作为专门为古寺庙修复的木工匠,在古建筑修复工匠中是挑大梁的角色。他指出,木工最大特点是结构上不使用钉子,使用的修复工程技术源自江户时代(1603年至1868年),古文物维修最难的步骤,是将新木头衔接到旧木头上。

东亚其他国家的传统建筑也使用木制结构,这种结构普遍不使用钉子,而是将木块的两端做成凹与凸的形状对接。因凸的构造为榫而凹为卯,所以称之为榫卯结构。

对于舟山所提到新与旧的衔接,笔者估计,因旧木件经过长时间水份的蒸发,韧性以及重量都有所减少,旧构件有些许收缩。因收缩程度不均,尺寸有点偏差,使得旧木块与新木块难以对上,所以新旧构件的榫与卯连接部分可能难以咬合。其次,新木块相比之下有较强的弹性以及回复性,呈现出与旧木块稍微不同的特性,因而比较难有机地融合于架构中。再者,在取出损坏的构件时,若不谨慎,难免会损害到连接的旧构件。所以工匠须要识别横梁两端榫卯的类别,而且必须熟练地掌握工艺,做出相应的榫与卯构造,对新旧构件进行有效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