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少年纳赫尔的死亡引发全国各地的抗议,包括破坏财产、放火烧车和数千人被捕。射杀他的警察到底是自卫,还是误杀,事件正在等待调查报告。相同的事件,被不同国家媒体做出不同解读,因为社会对骚乱、放火行为、种族平等认同的理解不同,受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持续几天的骚乱当然会对社会与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但中国读者对于骚乱的理解,往往比西方读者悲观,会认为很可怕并具有颠覆性。因为在中国,维持社会稳定(维稳)被视为国家头等大事,任何一点社会小动荡,都会被视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老百姓已经在无数次的宣传教育中,牢固树立了这样的意识——中国不能乱。

去年,我和一名中国移民朋友聊天,当时我对中国的清零政策提出批评,对方的反应令我惊讶——她脸色马上严峻起来,说:“中国不能乱!”我当时一下没反应过来:为什么我批评两句,中国就会乱?可这大概已经是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甚至包括第一代中国移民)的逻辑:批评就会引发比如游行和抗议的行动,接下来还可能引发骚乱,甚至动乱,最后就可能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为了中国不乱,连批评都不允许,直接堵住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