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3年有1291万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人数创新高,这意味着四年后,这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会再创历史新高。于是,就业焦虑的关口也不可避免地由此提前。此时选报何种大学、专业,对考生们就分外重要,一旦出现方向性错误,不但上不了适合自己的大学,未来“钱途”也会受影响。因此,个人的志趣、爱好及未来的事业发展,只好统统让位于上什么样的大学,选什么样的专业,才好找工作这样的“头等大事”了。

笔者所在省份今年就出现一件咄咄怪事:一位参加艺考的学生,非常优秀,不仅在(艺术)专业上的考试拔得头筹,成为本省状元,且文化课考试成绩也达到一本录取线。按说这个成绩,举国范围内的985类大学均可任由该生去挑。不料,该生最后选择的竟是敝省一所师范大学,令所有关注者大跌眼镜。虽说这所师范大学也不赖,但该生本来还有更好的选择啊。但细细一想,也就释然:或许是因为这所师范大学招收的是定向公费生,四年后入职公办小学教师几无悬念,不存在工作难找的问题。

更多学生则对如何选择感到茫然。中国中学生的学习勤奋、刻苦是有名的,但视野之狭窄也很“有名”。盖因在应试教育氛围下,所谓的学习,就是整天沉浸在数理化语史地英的刷题或各类死知识的记诵之中,几乎从来不看电视(也无暇看),也不和生活中的任何实务发生联系(也无暇联系),连一些社会基本知识都十分匮乏,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更无从谈起。乃至到了填报志愿时,很多专业从来没有听说过,当然也就无法填报。向老师咨询吧,老师关注的是自己的学生如何能考上名校(那与他(她)们的奖金直接关联),基本上提供不了有价值的信息。让家长帮忙填报吧,可是家长这方面也是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县城、乡镇的家长们,信息也比较闭塞,更无法给子女提供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