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海关、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分别发布上半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多项主要指标增长乏力。如果考虑去年春上海逾两个月封城带来的低基数效应,今年6月、二季度、上半年经济增长更不乐观,有些指标甚至已负增长。例如,上半年进出口商品总值按美元计价分别同比减少6.7%和3.2%,6月跌幅更大,分别同比减少6.8%和12.4%;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普遍同比负增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大跌20.9%;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0.8%,美欧发达经济体深陷通胀,中国却担忧出现通缩。

最大的问题还是对中国未来预期悲观、信心不足。坦率地说,这个信号至少在2022年10月24日已经清晰展示。当日中国A股三大股指收盘均跌逾2%,其中沪指跌2.02%、深成指跌2.05%、创指跌2.43%,沪指失守3000点,沪深两市超3800只股票下跌;香港恒指大跌6.36%,跌幅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美国的中概股普遍大跌,其中拼多多暴跌33.47%。

三年严厉防疫,出发点是好的,但动态调整晚了半年,民生与民心元气大伤。何况防疫期间自伤太重,对平台、教培、房地产等万亿元量级的行业监管过严、发力过猛,时机也不对,深度冲击就业和经济,与疫情叠加更是雪上加霜。民企已成惊弓之鸟,不可能一夜之间、一个文件、一次座谈就安抚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