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选有所不同:民众党与蓝绿两党的区别不在于意识形态,而在于选民的年龄结构。与父辈相比,台湾的新一代选民在身份认同、两岸定位等问题上,并不存在激烈的对立和分裂,转而关注的是本世代的利益诉求,并希望通过选举实现这些诉求。
台湾总统选战至今,民众党和创办人柯文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明星。近两个月的民调显示,柯文哲持续稳定排名第二,并逐渐拉开与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之间的差距。虽然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仍稳居第一,但显然已感受到竞争的紧迫性。民进党也将目标从国民党转向柯文哲,试图维持“一大二小”的民调格局。本文旨在分析柯文哲和民众党的成功之处,以及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希望有助于理解台湾政治的新变化。
柯文哲如此受欢迎,笔者认为有四个主要因素:首先,台湾政治版图正在经历世代更替,年轻一代对政治有着全新的期待和需求。其次,民众党采取了独特的宣传方式,使他们在选民心目中独树一帜。第三,柯文哲本人具备独特的个性特质,吸引大批拥护者。最后,国民党在党内转型中遇到困难,也为民众党的崛起提供了外部支持。
选民结构的世代更替去年底的台湾地方选举结果就显示,民进党可能正在或已经丧失了年轻选民的支持。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联合早报》去年12月3日的评论《台湾九合一大选 预示政治结构改变》中做了具体分析,这里不再赘述。然而,很多观察者仍固守年轻人对民进党一呼百应的旧模式,并未第一时间重视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实际情况是,选战至今,在40岁以下选民中,柯文哲的支持率稳定保持在四成左右,赖清德的支持率普遍只有三成左右。随着选民年龄下降,柯文哲的支持率还在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