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于2022年6月25日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同其他学术论文一样,并未引发公众关注。直到8月25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全文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探》认为,明清国策并非“闭关锁国”,而是“自主限关”,具有维护国家主权、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合理性。

一时间,改革开放终结、计划经济重启、中国“朝鲜化”、重新评价邓小平、发动第二次文革等流言蜚语,甚嚣尘上。有中国政治投机者公然主张民营经济退场、以“人民经济”取代市场经济;也有海外人士炒作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即将终结的论调。双方政治动机虽相悖,但不约而同地从紧张的政治气氛中,读出了《新探》的弦外之音。

舆论漩涡之中,有人辩称“影射史学”不可取,过度解读无必要。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从1951年批判《武训传》运动到1965年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史论政早有先例。更何况《新探》并非就史论史,直言:“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开放范围多大,属于国家主权范围。”人们不禁要问,中共二十大后,中国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开放范围多大?《新探》将“闭关锁国”一词的流行,归咎于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对文革的反思,难免引发对改革开放终结和重新评价文革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