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早报》刊登一篇关于本地初院课程中国通识(China studies)的专题报道《中国通识取消撰写论文盼更多学生报读》,读来颇有感触。
据报道,近些年修读中国通识的学生数量锐减,主要是因为这个科目太难。笔者认识好几位修读中国通识的学生,更有一位密友曾经教授中国通识多年,因此对这门课的情况也有所了解。诚如报道所言,这门课要深入探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的种种课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但也正因如此,课程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中国通识课程于2007年由时任内阁资政李光耀倡议推动开设,旨在培养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内政外交的人才。李光耀的远见卓识,世所公认,在开设中国通识课程这件事上,也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到90年代和21世纪初形成规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于是世界各地的当代中国研究更是蓬勃发展欣欣向荣,而且取代传统汉学成为中国研究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