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龙尾”来论断一件事物的受欢迎程度,似乎有点无厘头,但却是我直观看待香港书展的方式。各地书展有排队人龙自然不过,孤陋寡闻的我却只在香港书展见过工作人员在万头攒动的会场里,手执显眼的“龙尾”指示牌,让要结账的公众在茫茫人海中排对队伍。这些龙尾在今年的书展里,却失了踪影。

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所发布的数据,两周前落幕的香港书展,在七天展期里共吸引近百万人次入场。“近百万人次”是个什么概念?今年初的台北书展也就吸引了50万人次。身处会场,人潮虽尚属络绎不绝,但相较于上一回的经验——那已是七年前了——让我感到特别明显而巨大的落差。这“近百万人次”必然是将同时举行的“香港运动消闲博览”及“零食世界”综合统计在内,尤其是后者,简直可用“人潮汹涌”来形容。

在华文出版版图里,香港始终是极为独特的一块,看似商业但实则多元的面貌,在华人世界里独领风骚——金庸、倪匡等影响力无远弗届,看西西、也斯的作品也就不会入错门;对其他创作感兴趣,也有李智良与黄仁逵;若要缅怀大师,刘以鬯与黄霑的作品是不少出版社今年力推的卖点。但这仍“族繁不及备载”,香港本土的创作类别远不仅于此,新世代流行作家从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