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信:绿潮来袭还是两线制形成?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马来西亚国盟支持者在8月12日州选当天于吉打州留意开票结果。(海峡时报)
马来西亚国盟支持者在8月12日州选当天于吉打州留意开票结果。(海峡时报)

字体大小:

马来西亚六州选举落幕,凸显出两个不同政治联盟的主导地位。然而,背后的得票率现象引发诸多质疑:为何席位占多数的国盟得票率低于团结政府?同时,得票率与席位数量,哪个更为关键?


首先,得票率的差异主要源于选区划分。城市选区人口密集,选票更多,自然拉高得票率。团结政府赢得的州议席多为人口稠密的城市选区,尤以华裔居多。此外,根据马国政治制度,每位选民手握两票,一票选国会议员,一票选州议员。依据简单多数原则,获半数以上国会和州议席的党派,将分别掌控中央和州政权。因此,选举制度至关重要。关键是获得更多席位,而非更多选票。尽管团结政府稍占得票率优势,国盟却在席位分布上占上风。

其次,城乡投票模式差异有多重解释。首先,城市人口密集,社会多元,信息传递更迅速,更易受政治宣传和舆论影响。这可能有助于团结政府在城市赢得支持;相较之下,乡区由于孤立性,信息不畅,较易受传统和地方因素影响,更偏向支持国盟。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