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刀郎的《罗刹海市》着实火了一把。不过,这么说其实并不准确,火的不只是这首歌本身,还有关于它的各种解读和评论,如果没有这样那样的评注,光凭歌曲自身能火到什么程度呢?恐怕不好推测。若要理解《罗刹海市》的走红,应该包括各个侧面:歌词、音乐、作者、评论,刻意突出其中某一方面,必有失公允。

当然,歌词热度最高,也是它走红的基础。具体说来,有这么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歌名使用蒲松龄小说篇名,向读者指明来源。这可以起到两个作用:其一,把罗刹国的故事作为大框架——但只是一个框架,歌词内容并非与故事要素一一对应——好处在于,现成的故事能够提供一个叙事背景,使得歌词不必直接呈现因果关系,创造一些若有若无的隐含表达,进而增加行文的跳跃感,拓展意蕴空间,这些通常是诗意重要的触发因素。其二,歌曲依附于传统文化,赋予自己一种“文化感”。这种影响也不容小觑,因为一则来自古典名著的故事,本身就自带典雅的文人气质,这种附着于言辞的影响力会发挥潜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