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新加坡的湿巴刹,我的最初记忆是1960年代末期,在北京街附近的一座巴刹。
那是我童年时除了住家和学校之外,印象最深刻的生活场所——因为先父先母在那里售卖福建虾面。那时的“巴刹”概念是包含熟食摊位在内的,在湿漉漉的巴刹内,小小的虾面摊隔壁就是鸡寮,数十只生鸡在高高叠起的鸡笼里蹦蹦跳跳,鸡毛到处乱飞,鸡粪随处可见,鸡啼不绝于耳,卫生环境极不理想。
时移世易,进入1970年代,当局把熟食中心与湿巴刹区分开来,大刀阔斧改善熟食中心的用餐环境。但时至今日,湿巴刹给多数国人的印象,仍停留在往昔湿漉漉的地面,交织着鱼腥味,人来人往的闹哄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