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地区回教激进组织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珍珠港式突袭”(抑或“九一一式突袭”),在一夜之间将近年来在国际媒体版面上愈来愈靠后的以巴冲突问题拉回了头版。武装到牙齿的以色列缘何遭遇赎罪日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突袭?什么样的防御失误导致哈马斯的袭击如此致命?是哈马斯单独策划还是另有主谋在背后帮助策划如此协同一致的全方位突袭?这些问题还有待战争迷雾逐渐散去、战场形势逐渐清晰后再事厘清。目前,空中杂乱的飞弹轨迹、剧烈爆炸后的残垣断壁、哭泣的亲属和胆战心惊的战区民众,仍然构成后冷战时代又一场区域战争的主画面。

毫不意外,呼吁和平、和谈、对话的声音即时出现,与以往所有冲突一样,反映着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美好愿望。但是,对以色列而言,如果以“以色列国的存续”为前提和底线来讨论的话,和平恰恰是无法负担的奢侈。这也是中东局势之中以巴关系最弔诡、难解之处。

国际社会无法约束民兵

以色列立国之初的主要对手,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权国家。从立国翌日即八面袭来的阿拉伯各国,到赎罪日战争打了还沉浸在六日战争速胜荣光中宿醉未醒的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的埃及、叙利亚,这些主权国家都是第一等级的国际行为主体,它们拥有系统化的暴力手段,同时也不得不承担内部的民事治理责任,由此而受到国际社会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