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浙江省某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宣布由于美国海关溯源要求,公司所涉行业产品进口商,须向美国海关提交原材料供应链溯源资料,为避免出口货物被美国海关全部扣押,公司旗下负责对美出口的越南工厂,将暂停对美出货并无限期停产。这则公告背后折射出的实质问题,是美国海关对于该公司的产品,是否属于合法合规获得“越南原产地证”的质疑。这绝非个别现象,来自东南亚的中资企业生产的商品,一直受到美国海关的重点关注。
自中美贸易纷争以来,为规避美国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征惩罚性关税,中国诸多以对美出口为重要业务构成的生产型企业,都将部分或全部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国家,其中又以越南、泰国承接的中国工厂居多。在中美贸易争端爆发的2018年,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就曾公开发文,引导国内企业通过产业境外转移的方式,来规避美国的贸易制裁。
其实,在中美贸易纷争的早期,不少中国工厂采用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规避对美出口的关税影响。比如将产品生产的主要环节在中国完成,其他次要环节包括最后组装、封装环节在东南亚国家完成,并申请当地原产地证后再对美出口。但这种做法很快引起美国海关的警觉,美国商务部公开照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主管部门,要求这些国家严格审查当地中资企业的原产地证申请流程,否则美国将考虑取消给予这些国家的普惠制贸易待遇。随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中资企业密集的东南亚国家,纷纷开始对本国境内的中资工厂进行稽查,责令不符合该国原产地证申请要求的中资企业整改,增加在该国产生的产品价值比例,以达到35%至45%不等的硬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