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到这么一则趣事:日本每年都会票选最受欢迎的潮语,有一年的年度潮语是“KY”,即“没能阅读空气”(Kuuki Yomenai)的缩写。那时就有一名美国人问:“阅读空气?这是什么意思?”日本人给他打个比方,假如在日本参加一项会议,有个人言语间暗示不同意或不满意,听者理应能辨读这样的气氛,捕捉其中传达的不满。假使无法捕捉言语间所传递的讯息,日本人就会说:“他是一个KY的家伙!”那名美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想我们美国人都是很KY的家伙!”
这则趣事可说生动地道出一个地方所使用的语言,反映了那个地方的文化习俗和沟通风格。以此类推,学习的语言越多,认识的文化就应该越多。我国推行双语教育,学生从小到中学都学习英文,以及本族的母语,也可按照自身能力选修第三语言。
英文是国际通行语言,学习这个语言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这个多元种族社会,英文也有促进社会融合的桥梁作用。学习母语则主要是为了文化传统的传承,后来还添加了为搭上中国、印度和本区域经济起飞便车的功利作用。至于第三语言的学习,则多属于成绩较佳学生的选项,语言的选项也胥视师资与学生人数而定,所以我国的第三语言教育,还谈不上在社会上发挥广泛且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