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最核心的冲突再次爆发,虽然战事目前只局限在当地,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波及世界多个国家族群甚至个人,就算不选边站,也多少要表达各自对这场冲突的立场。即便在叙述的措辞上,也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而有所讲究。如更为支持以色列立国权利,更为同情以色列在上个月初遭受哈马斯突袭的个人和国家,会把哈马斯形容为恐怖组织,并把这轮冲突定位为“以哈”冲突,强调以色列过后所展开的系列军事行动,是针对哈马斯而不是对付整体巴勒斯坦人。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诉求,更同情巴勒斯坦平民死伤的一些个人和国家,则把哈马斯形容为武装组织,至多称为激进组织,也把最新冲突定位为“以巴”冲突,即认为这是两个国族之间的冲突。
在以穆斯林为多数或由穆斯林主导的绝大多数国度,后一种看法大行其道,至少表面上必须如此。主要因为大多巴勒斯坦人是穆斯林,而在“天下穆斯林皆兄弟也”的理念下,许多穆斯林国度、族群或个人也就觉得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去声援巴方的诉求。
然而,在上世纪中叶巴方建国或复国运动开始蓬勃开展时,宗教色彩其实还没那么浓厚,反而更具有泛阿拉伯主义(即一统、复兴实质上颇为多元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当时在第三世界盛行的社会主义元素。如阿拉法所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机构,就有不同宗教背景的领袖;“巴解”这名称更是浮现社会主义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