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鑫:缅甸问题已成亚细安绊脚石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自缅甸军方发动政变以来,亚细安就把缅甸军政府排除在亚细安会议之外。11月15日在雅加达举行的亚细安防长会议,缅甸防长座位空置着。(法新社)
自缅甸军方发动政变以来,亚细安就把缅甸军政府排除在亚细安会议之外。11月15日在雅加达举行的亚细安防长会议,缅甸防长座位空置着。(法新社)

字体大小:

缅北历来金三角毒品、枪支泛滥一直成为负面标签,近年又被贴上电诈国家的新标签,成为“恐怖国家”。

2021年2月缅甸敏昂莱军人集团发动军变以来,缅甸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影响亚细安发展的绊脚石。缅甸曾在2017年获《孤独星球》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最佳旅行国家”之一,然而时隔六年,却成为世人眼中“电诈国家、噶腰子(编按:指偷盗人体器官)国家、恐怖国家”的代名词。

缅甸之所以走到今天,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缅甸有135个民族成员,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向来盛行排他的“大缅族主义”,比如一直推行六种身份证等差别化政策,推导多元民族矛盾,并衍生了迄今活跃的数十支反政府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组织。

1947年,“缅甸国父”翁山将军与少数民族达成的《彬龙协议》也为分裂主义埋下楔子。1962年尼温军政府推行“四断政策”,切断少数民族武装“食物、资金、情报、兵力”的来源,点燃战乱之火。1974年缅甸颁布新宪法,不再承认少数民族自决权,加剧了民地武的激烈反抗,也导致今天各邦军阀林立的局面。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