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似乎有望摆脱战争幽灵,但战争依然是一个复杂且持续存在的现象。俄乌战争和以哈战争等事件表明,战争仍然是重塑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关键力量。在地缘政治变迁中,战争有时被视为一种调整国际关系均势的方式,也体现意识形态和体制间的对抗,给全球化带来挑战。
战争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但这不意味着战争是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事实上,随着社会进步,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避免战争的方法。过去被认为是“符合人性”的实践,如奴隶制和人祭,在现代文明社会已被普遍摒弃。因此,虽然消除战争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但并非不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正义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斗争可能是必要的。然而,这不是说战争是理想的或唯一的解决方案。不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外交关系,提供了更多和平解决冲突的可能性。这些努力是建立和平世界的关键。
美国政治学者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Neal Waltz)在其重要著作《人、国家和战争》(Man, the State and War)一书中指出,战争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行为,包括战争在内的冲突会不可避免地重复出现。作为国家行为的制度化形式,战争并非反常现象,而是不断发生的现象。战争也不是源于潜意识或情感力量,而是由“理性分析的过剩”引起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国家领导人的个性、背景和决策行为中独特的因素,决定了他们在特定条件下,是选择战争还是和平。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指出,“雅典人力量的增长和斯巴达人由此产生的恐惧”引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国家或群体间关系变得紧张,出现暴力冲突,局势一旦失控就升级成战争。统治者之所以有发动战争的想法,是因为看到有机会赢得这场战争,并具备发动和控制社会政治力量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