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儒学的复兴是一个明显趋势,而作为中国本位的文化资源,儒学的价值也为北京所着力弘扬,以契合民族复兴的主题运动。据《联合早报》报道,在新加坡举行的“2023和合文明论坛”上,有中国学者提出,儒学复兴可以作为中国挑战全球化的另一种话语力量。儒学作为一种话语资源,从与西方平视的价值支撑,迈进为俯视西方物欲主义的人文理念。这恐怕是儒生自己也未能预见。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取士,斩却了儒学的政统,民国时期新白话文运动,隔断了儒学的文统,乃至文革激进的“打倒孔家店”运动,儒学的道统亦荡然无存,三统具废而至当下客观的复兴势头,历史遂给儒学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不过儒学的曲折前行,倒也对五四时期一个著名问题给出了历史答案:中国是因文化衰而国衰乎?此问题在当时激起知识分子莫大的学理热情乃至舆论争鸣;当下的儒学浪潮则注解了一个反题:中国是以国强而有文化盛。看来民国时期衮衮诸公,貌似将设问的先后逻辑谬以颠倒了罢。

儒学在当下的复兴,以中国国力之崛起作支撑,已非现实中可不可能之问题,而是有必要问价值上可不可能之问题,即是否真如儒生言:儒学是于当下全球化浪潮中尚具有竞争力之价值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