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球选举年,《时代》杂志估计至少有64个国家加上欧盟,分别从年头到年底举行大选,涉及全球半数人口,应该是史上最大规模的选举年份。
从各种调查和历史经验看来,年轻选票在每个国家都受到重视。年轻人或说中年以下人口,在各国所占比例不一,大致来说,从合法投票年龄到40岁左右的人口占三四成左右,比较特殊的是年轻国家如印度尼西亚,17岁到39岁的人口约占六成之多,几乎足以完全影响政治取向。这在婴儿潮时代并不稀奇,但现在比较富裕的国家都老了。
各国政党普遍不敢忽视年轻选民,因为他们是社会中坚,今后投票的岁月还很长,不能留下负面印象。他们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是国家经济与劳动力的核心,既是纳税者也是社会资源需求者。他们对各种议题,理论上都会有热情和动力去关注。如果不是这样,不外乎几个理由:政策不错或方向正确,大致不会引起愤怒和不满(这是关注政治的最大动力);政策不好不坏,这些人说不上来,工作家庭又够忙了,参与度因此不高;政策坏的错的太多,政治大环境腐朽严重,压迫太甚,年轻人感觉无望,选择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