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钢琴行业危机成为中国热议话题。很多媒体文章暗示,是经济压力之下中产家庭行事模式的改变。家庭财务方面的考虑真是钢琴热降温主要原因吗?我想到另一件“退潮”的事物——西服。你可曾留意,近20年来,西服逐渐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这又是为什么?或许社会风尚的变迁才是现象背后的推手。
钢琴这件乐器有优势:它在入门阶段就能奏出悦耳的旋律;它音域宽、表现力强;它的琴键顺序分布,有助于初学者直观认识抽象的乐理规则。这些也就是家长常说的“容易上手”。花费方面,钢琴消费有很多不同层次,就一般家庭而言,有家长计算了孩子学琴的费用,考完8级约在10万元上下(人民币,约1万8800新元,下同),平均每年1万5000元,比这个数字更低也做得到。因此,大可不必把学琴跟中产这个身份关联起来,小康之家有意愿和动力即可达到。但客观条件并不足以支持人们的选择,普通人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心理的策动。
钢琴热在上世纪80年代已现势头,当年的时代精神无须赘述。我提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让你说出几部以钢琴为主题的和以小提琴为主题的电影名字,你会不会觉得前者比较容易?我自己对钢琴的最初记忆来自于台湾电视剧《在水一方》,和小时候母亲提起的宋氏三姐妹都会弹钢琴。这其实就是钢琴文化大众化的一个侧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社会模仿——从银幕模仿偶像、从日常闲谈获得价值认同——一种文化风尚就会传播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