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10年前“东升西降”“风景这边独好”的乐观情绪已经不再。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面临的巨大困难,似乎表明中国的“制度优势”并不那么可靠。在对付相同或相似的难题时(比如股灾、失业、债务、市场疲软、房地产泡沫等),反倒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显得驾轻就熟,但它们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这里引出的结论是,中国也不可能根治这些顽疾,必须改变思路或更换范式(paradigm)才有出路。
巨大财富中的持续贫困,是资本主义的原罪。2022年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是7万美元(约9万4000新元),但仍有4400万人面临饥饿,五个儿童中就有一个。中国同年的人均大约1万2500美元,但有6亿人的月收入只有人民币1000元(约189新元)左右,结果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产能大量过剩。贫穷和过剩同时存在,是马克思笔下典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如果能将“过剩”产能都释放出来,就足以消灭饥饿,让所有的人都过上中产生活。但资本主义市场规律不允许这么做。资本主义推动下的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有可能大大加剧基本矛盾,但也在把世界推向后资本主义。
知识经济与资本主义
现在标准普尔500强企业价值的80%以上是无形资产:专利、企业文化、隐性知识、人力资本等。这个比率正好同上世纪70年代工业经济时期相反。但知识经济仍在沿用旧资本主义整套制度,造成赢家通吃——投资机会和回报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少数项目或企业,使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恶化到足以引发社会动荡的程度。这是“百年巨变”的一个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