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国王学院2月1日发表了《男性气质与女性平等:研究发现年轻人的态度中正在出现性别鸿沟》的研究报告。调查显示:“在某些情况下,当今的年轻男性并不比年长男性更支持性别平等行动,尽管他们在社会上普遍更加自由,而且年轻男性往往更担心男性面临的挑战。”报告认为,虽然年轻两性对女权主义的观点出现两极分化,但还不至于形成文化战争,仍有时间进行政策纠正。
报告令人感觉意外,因为长久以来,支持女权主义一直是政治正确的代表名词(其他还有反对种族歧视、黑命贵等)。自2018年#MeToo运动以来,女性遭受的性骚扰和性暴力、男性是施暴主体的印象,仍挥之不去。英国政治正确运动进展之快,与现代科技进步几乎有一拼。该调查显示,大比率接受调查者明确表达与政治正确不相符的意念,对该政治正确是否过了头,提出疑问。
我在2004年来到英国时,对女权并无认识——在我当时落后的人权知识结构里,只知道中国大陆女性那一点点的解放,是毛泽东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功劳,不知道权利可以也必须靠自己争取。中国的体验令我意识到:被上级赠与的“权利”有随时被撤销的可能,那不是真正的权利。我当时首先关注的是种族歧视,但发现从前我在中国国内听到的“祖国强大才能提高华侨地位”以及“华侨如何如何渴望回到祖国怀抱”,都纯属统战政治下的中国话语。华人在英国地位的提高,是英国政党政治的结果——为争取选民支持,政党必须出台能吸引选民的政策,这就是为何个人一旦拥有选票,就拥有政治权力;因为哪怕是微弱的一票,只要积少成多,就是选举力量。西方女权主义的兴起以及发展,就是选票推动的结果,分为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