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白左的讨论在中文互联网上已经不少,笔者也参与过探讨,基本上认为美国的左翼进步主义对推动社会的包容和多元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从个人意义上来说,未必真正喜欢异装、变性,也不会坚持认为自己属于第N种性别;但假如站在个体自由这一原则立场上,也必须承认,有这样倾向的人在不危害他人,也不损及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有权利追求真实的自我,权利也应该得到保障,社会完全可以为他们留出一点宽容空间。为这份权利而奋斗和呼吁,仍是值得赞赏的行为。
事实上,笔者反而更在意美国高校这一盛产白左的环境中的另一种现象,即前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莱塞维茨(William Deresiewicz)在专书《完美的顺从者》(Excellent Sheep)中尖锐揭示的一个问题——美国顶尖名校培养的学生,往往在激烈竞争下心情紧张,极其功利,毫无个性,随波逐流,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省、批判和探索。此书中译本约10年前就已经引起中国读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一些反思认为这本书对中国父母盲目崇拜“藤校”教育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因为它提醒人们注意到在名校光环下,也可能大批量制造面目模糊、从众心理很强、并无多少批判思维的个体。
笔者不得不说,且不论思想倾向,假如白左能真正诉诸一些行动,推动社会进步或者变革,至少引起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注意,仍然可以说是做出了一定的实质性贡献,这种反叛性和批判气质也多少有点可爱。但问题确实在于,美国精英高等教育恰恰在大量制造不敢反抗、不敢质疑、麻木不仁的完美顺从者。这部分人往往具有中国学者钱理群在描述中国当代大学生时所说的那种“精致利己”因子。这种形象可能和很多中国人对美国人的想象不甚吻合,但确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