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约有近80个国家或地区在今年举行大选,其中既有像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欧洲议会、印度等足以撼动地缘局势的大选,也包括台湾、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南非等非同小可的民意大考。一国一地的领导人选举,原是常规套路,通常只决定各方政党的上台或下野,外溢到他国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如今是民粹主义兴起的时代,特朗普、泽连斯基、阿根廷的新总统米莱等,这些非传统政治人物一旦当选,所带来的冲击往往超乎预期。也正因此,同为大选,今年的不确定性更大,对民主制度韧性的考验也非同一般。

特朗普廉颇未老,冲击力不减当年,美国的“灯塔”体制将再度面临挑战。俄乌两国选的都是战时总统,在核威慑之下,大国之间直接动武的概率明显降低,但代理人战争却显著增多,乌克兰算是一例;中东地区各类组织的背后都有外国政府操纵,非洲同样如此。战争必然导致民生凋敝,甚至国破人亡,尤其对于小国弱国而言,更是不可承受之重。治国的关键就在于避免卷入激烈冲突,既要借大国之力图发展,又不能成为他人摆布的棋子。这需要高超的平衡艺术,要依靠好的制度,但也离不开其他因素。在这方面,新加坡显然是优等生。

新加坡的成功不只全靠英国人留下的法治,还在于糅合了中西文明之长,儒家道统于激励创新可能不够擅长,但在中庸兼顾方面却独有所长,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当前在全球备受关注的身份认同问题,背后同样是文化因素的作用。这个问题已经变得如此重要,甚至可以决定选举结果,比如台湾的每次选举,事实上都是一次有关身份认同的反思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