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在“阅读”大量的大脑核磁共振图后建立了演算法,成功解读一张核磁共振图受试者当时正在聆听的广播内容,在这个基础上,人工智能更进一步从一张核磁共振图,解读受试者脑海中正在想的故事。历经10多年的努力,主持这项研究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教授胡思(Alexander Huth)雀跃不已。这是跨出神经科学研究的一大步,可望协助瘫痪的人对谈沟通。但不久后,他却转而担忧这项可以洞悉大脑的技术,侵入了人类最私密的隐私领域。

早在20年前,已经有瘫痪病人在植入微电子装置后,能够透过意识移动滑鼠和控制机械义肢。10年前,科学家成功在实验老鼠的大脑里建立虚假的记忆,神经科学最近几年更在AI的加持下光速般跃进。但也有越来越多科学家担忧,这项医疗技术不只是“读心术”,还可能被用来操弄思想,或是警察在问讯时干扰嫌犯的思绪。

机器自主作决定仍是黑盒子

胡思的受试者明确知道自己在参与实验,他的仪器相当昂贵复杂,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并非一般人会接触到的领域。但AI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OpenAI以大型语言模型(LLM)为基础的ChatGpt在2022年底横空出世,能够以仿拟人类思考、进行情绪分析的模式生成电邮、公文,以及一些犹如内容农场的新闻。文字转图片的技术紧接而来,OpenAI日前公布的Sora软件,则可以根据简短的指令生成动画、写实影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