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期中国官方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有学者做出的解读是,目前中国的经济政策思路还是供给侧改革,发力点还是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相应学者基于凯恩斯主义的视角认为,在中国消费相关的领域,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为此,他们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中国本就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今又面临发达国家市场要脱钩和“去风险化”的风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从需求侧着手,仍是从供给侧着手,只会令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这种观点其实是颇值得商榷的。
为了方便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且借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的“包子经济学”来予以说明。套用孙立平的说法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就如同早餐铺将“包子”做出来了,但是压根儿就卖不出去。对于这种现象,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典型的内需不足。
于是,有人开始从需求侧做起了文章,号召大家都去买包子。但遗憾的是,包子还是卖不动。这意味着在需求侧做文章的空间已经不大。于是,大家将目光转到供给端。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好吃的包子很有限,无法下咽的包子做了一堆。作为对策,那就是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无法下咽的包子,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期打开市场,将包子卖出去。但效果仍然有限。好吃的包子做出来了,销量却仍然没有相应提高,很多人还是不买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