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领导人接见美国工商界与战略学术界代表,其中包括“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艾利森,使得“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再度成为时人所议。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某种程度是一种互不信任的安全困境;信任的缺乏,而非威胁的真实存在,是陷阱成立之充分条件。关于互信的缺失,原因众多,主体心灵的状态也是互信缺失的根源之一。窥探中美两国各自的心灵创伤,并加以抚慰,或许是中美关系的解方之一。
在中国,可以发现一种国民心理倾向是国家的诗意化,成为抒情与欣赏的对象,作为供民众欣赏的风景,以获得内心的审美体验。
不光关乎国家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以及崛起与振兴的当下,即使是近代屈辱愚昧的经验,也被抽离出救亡的主题来,作为大众审美欣赏的对象。国家形象遂成了全景式的审美风光,是激起民众激情的机缘,而不论事物真正的脉络与因果为何。这种随处可见之诗意化的国家审美形象,明显与近年来,争议性社会事件迭出的现实不相匹配,对国家的诗意欣赏与社会本身的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落差。这是因为,一旦进入实在性、现实性的领域,浪漫的审美经验会立即游移,因为涉及客体的属性作为一种实在,会消解抒情想象所需要的无限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