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会逐步丧失多语优势吗?新加坡是一个号称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各种族的孩子都要学习母语课程,但是各族的母语程度却一代不如一代。虽然各界人士不断提出很多提高母语水平的方法,母语衰落似乎还是成了一种趋势,这不免令人叹息。但是,这种趋势并非不能理解,也并非毫无转圜余地。所以,我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样一种趋势。

二战后,东南亚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兴起,曾经让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追寻身份认同上经历了很多挑战。他们从祖辈是“中国人”的认知,过渡到成为他们实际居住地的国民,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历史学家王赓武在自传《心安即是家》一书中,透露了自己寻求身份认同的心路历程。

这本书从他1949年成为马来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的学生讲起,一开始就引入语言和身份的问题。当时的他想要主修英国文学,还选读了经济和历史学两个学科。在那个反殖民主义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英国人最终会离开,英国人离开后,马来亚地区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王赓武和当时的大学生非常关心马来亚的命运,他们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切入,一方面寻求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可能也希望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未来人们建立新的国家认同有所帮助。